提到機器人,大家早已不再陌生。隨著機器人在不同行業(yè)的應用,一些崗位也將逐漸消失。
在傳統(tǒng)的認知里,清潔工、護工這類重復勞動,或者拆彈專家、高空作業(yè)這類危險勞動,能夠被機器人取代無可厚非。但你知道嗎,現如今越來越多專業(yè)技術較強的職業(yè),也將被機器人所代勞。
下面就來盤點一下,機器人將會搶了哪些行業(yè)的飯碗呢?
會計VS會計機器人
會計這個職業(yè)一直以來被大家看做是鐵飯碗,市場需求大、專業(yè)性強、收入水平高,是很多人眼中的香餑餑。然而,最近會計行業(yè)爆出的會計機器人,卻讓會計人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2017年8月在長沙亮相的“會計機器人”,記賬、報稅樣樣精通,實力圈粉。沒有任何會計基礎的人,經過20分鐘的操作流程培訓后,將公司上月的發(fā)票、工資發(fā)放等流水錄入會計機器人系統(tǒng),15分鐘后錄入完畢?!皺C器人”自動生成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利潤表、國地稅申報表,準確率達到100%。
醫(yī)生VS機器人醫(yī)生
醫(yī)生同樣是一個專業(yè)性非常強的職業(yè)。想想看,相同的病癥可能是不同的病因,機器人如何能做到呢?然而,同樣是在長沙亮相的機器人醫(yī)生不僅做到了,而且準確率還很高。
機器人醫(yī)生通過固定格式的問題和病人交互,根據癥狀描述開具檢查單,檢查結果出來后,系統(tǒng)自動出具診斷結論,一線臨床醫(yī)生要做的只是對結論予以確認。原來,機器人已經載入來自全國200多家三甲醫(yī)院的8000多萬份病例,囊括了100多類常見疾病,后臺完成運算即可。機器人醫(yī)生和全國200多位醫(yī)學專家PK后,發(fā)現機器人的診斷與醫(yī)生的原始診斷達到100%吻合。
記者VS機器人記者
提到機器人記者,大家更不陌生了。就在上個月四川九寨溝縣發(fā)生7.0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機器人自動編寫稿件,僅用25秒出稿,540字并配發(fā)4張圖片!內容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zhèn)、周邊縣區(qū)、歷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8大項。
今年的4月全球首個機器人記者誕生。中國智能機器人佳佳作為新華社特約記者越洋采訪了美國著名科技觀察家凱文·凱利。這是全球首次由高仿真智能機器人作為記者與人進行交互對話。
飛行員VS機器飛行員
有沒有想過,你所乘坐的飛機并非人類駕駛,而是一名機器人在駕駛呢?實際上,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發(fā)明了一款這樣的機器人,它們像人類一樣擁有健全的四肢和“大腦”,能夠在復雜的地形中,例如福島核電站,熟練的操控飛機行駛。
目前來說,機器人在民航飛機上的應用還未真正出現,但在戰(zhàn)爭、救災等特殊場合的應用已經離我們不遠。
翻譯VS機器翻譯
如今谷歌翻譯、百度翻譯、有道云詞典等主流翻譯軟件和部分小語種翻譯軟件早已成為很多人出國旅行必備軟件,蘋果等移動應用中也已經可以安裝部分拍照翻譯軟件。
語言障礙已經不再成為人們之間溝通的障礙了。你只需要將攝像頭對準目標語言,他就能夠自動為你解答。那么,專業(yè)的語言翻譯機器人還會遠嗎?
會計、醫(yī)生、記者、飛行員、翻譯這些專業(yè)性強的職業(yè)都開始被機器人侵占了。越來越多看似不可能被取代的崗位,正在被智能時代改造。
智能時代我們不妨從轉變思想開始,比如掌握更加智能的工具。金蝶智慧記是一款面向個體工商戶的智能記賬軟件,擁有諸多POS收銀自動記賬、快遞單號掃碼查詢等智能化的應用。我們希望和更多個體工商戶一起面對智能時代的挑戰(zhàn),共同迎接智能時代的新機遇。